一 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团队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在来兴平教授带领下于2023年入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团队创建示范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弘扬黄大年精神,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为抓手,扎根西部,能源报国。团队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2人,高级工程师2人。面向西部煤炭资源开发主战场,六十年来秉承“迎难而上,求真力行”的团队精神,服务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获省部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完成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等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30余项。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刘听成、吴绍倩、陈志学等共和国第一代采矿教育专家创立。团队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人格与学术魅力交辉,师者与学者风范相映。历经六轶,四代相传,为我国西部地区煤炭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团队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传承“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西部,能源报国,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二 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围团队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及智能通风教师团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致力于培养“扎根西部、能源报国”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矿井瓦斯防治与智能通风领域的创新发展。
团队在李树刚教授带领下,将前沿科研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于教学全过程,主编或参编多部规划教材,建成多门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荣获国家特支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称号及荣誉。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煤炭企业技术骨干。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100余项,获批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团队,牵头建设了“西部矿井瓦斯智能抽采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获省部级及全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0余项,科研成果在全国多个大型煤炭基地实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 2025年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01 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

智能制造工程系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拥有教师23人(博士18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硕导17人(含博导4人),省千人计划、省科技新星各1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3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主持教改项目3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25篇,编写教材及专著5部,获批国家及省一流课程各一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及教学奖励12余项、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获批2023年校优秀教研室及校第三批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支部。
02 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创新团队

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创新团队在李树刚教授的带领下,坚持以德立身、以师为范,逐步构建并实践了“一引领、一核心、两协同、三融合、四供给”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获评为“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及智能通风陕西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教师先后获得国家教学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或人才称号,出版多部专著与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全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为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的技术创新和安全工程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03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为抓手,打造了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教师队伍,形成了西部矿业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采矿工程专业升级改造,攻克了多项西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扎根西部、能源报国的时代新人。近五年,涌现出“三秦英才特支计划教学领军人才”“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等一批中青年教师,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
四 2025年师德先进个人
01 王凯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凯,男,汉族,1987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等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18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02 毛昕蓉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毛昕蓉,女,汉族,1975年8月生,中共党员,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学院纪委委员,分工会主席。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党建工会等工作中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教改项目4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5部国家规划教材。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工会工作者,2024年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指导大学生本科、硕士研究生科技活动多次获奖。
03 米春娟 体育部

米春娟,女,汉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体育部副教授,田径国际级裁判,体育部第二教研室党支部书记,陕西省体育科研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女性宫颈健康促进计划”项目专家。曾获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校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校优秀共产党员。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青春健康教育项目,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体育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CSSCI等论文十余篇,获煤炭高校体协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优秀论文一等奖两项。
04 孙雪花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孙雪花,女,汉族,198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EI等论文10余篇,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0余次,并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曾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工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05 杜涛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涛,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能手等省级奖励6项;所在教研室荣获校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06 杨满芝 机械工程学院

杨满芝,男,汉族,198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智能制造系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委员、切削先进技术研究分会西北区理事、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评审专家、《机械传动》青年编委。从事精密定位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主持纵向科研项目13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教改项目10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1篇(SCI、EI收录18篇),获批专利15项,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2名。2018年校优秀班主任、2019及2023年校优秀党员、2020年校学业指导精准帮扶优秀指导教师、2024及2025年校最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先进个人。
07 邹晓龙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邹晓龙,男,汉族,1988年4月生,中共党员,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秘书,国家级一流课程《道路工程》骨干成员。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道路工程材料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参编地方标准4部,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奖励。
08 陈柳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陈柳,女,汉族,1975年3月生,中共党员,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矿区综合能源系统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先后获得校优秀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
09 贺新福 化学与化工学院

贺新福,男,汉族,1983年9月生,中共党员,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陕西省化工学会理事。始终耕耘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多次获课堂教学质量奖;主持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微专业1个,承担各类教学项目9项,参编教材3部,获省级一流课程2门,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7项,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8件,获科技奖励2项。近三年指导竞赛获省级以上奖10项,指导的学生就业率100%。获校级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教学新秀奖、徐精彩青年教师奖。
10 曹建涛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曹建涛,男,汉族,1981年8月生,中共党员,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特等奖,获得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第十八届陕西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西北赛区一等奖,陕西省“创青春”创业大赛银奖等,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五 2025年优秀教师
01 刘向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向春,男,汉族,1975年2月生,致公党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无机非金属材料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陕西省矿物材料工程示范实验中心主任。先后获煤炭协会等各级教学成果奖3项,西科大课堂教学质量奖2次,主参编教材3部,指导本科生获各级竞赛奖11项,发表论文9篇;培养研究生获省/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位论文及国家奖学金9人次,获校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主持纵横科研项目10余项,获陕西省科技厅等各级科学技术奖6项。
02 闫红梅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闫红梅,女,汉族,1978年5月生,中共党员,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信号处理教学与研究工作,获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校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11项,全国煤炭教育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9项,编写出版教材讲义5部,公开发表论文24篇,参与科研项目二十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9项。曾获校级“教学新秀”“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03 孙学阳 地质与环境学院

孙学阳,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地质与环境学院教授,地质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纵横向课题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获得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20余件。
04 孙情倩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孙倩倩,女,汉族,1987年9月生,中共党员,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坚守教育初心,潜心立德树人,主持教学课题15项,获教学成果奖3项;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校级教学竞赛奖3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获奖150余项,获教学指导奖13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纵向课题8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6项,获陕西高校科技奖1项。获校教学新秀、师德先进个人、身边的好老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05 李振 化学与化工学院

李振,男,汉族,1983年4月生,中共党员,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负责人。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获全国煤炭教育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10余项;主编规划教材8部,指导学生获国家/省级竞赛奖2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申获专利3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6项,获评煤炭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06 何江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江新,男,汉族,197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深耕思政课教学15个春秋。近年开设思政课程8门以上,他把“大思政课”搬进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帮扶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弘扬西科精神,多名研究生成为援疆模范,指导学生连续7年获学校“优秀硕士论文”。多次获学校“最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先进个人”“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07 邹绍辉 管理学院

邹绍辉,男,汉族,1976年5月生,中共党员,管理学院教授,西安科技大学“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纵横向项目50多项,1项研究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5项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在系统管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4部。
08 张玉峰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张玉峰,男,汉族,197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委会委员等。主要从事电机优化设计与控制、电气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科研课题20余项,获陕西高校科技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61篇,SCI收录32篇;主持教学课题11项,出版教材2部,获教学成果奖3项;指导学生获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0项;获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党员”“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09 张丽娜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张丽娜,女,汉族,1981年11月生,中共党员,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向的研究,主讲《程序设计基础》《现代密码学》等核心课程。荣获西安科技大学讲课比赛校级二等奖、课堂教学质量奖一等奖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屡获佳绩。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
10 鱼海涛 理学院

鱼海涛,男,汉族,1979年6月生,中共党员,理学院教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丹麦奥尔堡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建设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门,陕西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十余项,目前主持建设2门校级Al+数智课程。获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校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六 第五批师德涵养基地(培育)
01 西安市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供电安全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供电安全重点实验室依托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实验室聚焦煤矿电气设备智能监测与供电安全领域,将师德涵养深度融入智能监测技术攻关、供电安全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全链条。依托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等载体,构建“科研育人、实践砺德、产教融合”的师德培育新生态。自获批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多位老师获得“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
02 智慧矿山先进通信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智慧矿山先进通信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西安科技大学,紧密围绕智慧矿山建设对先进通信技术的迫切需求,以“攻克矿山通信难题,赋能矿山智慧升级”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智慧矿山通信技术研发高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引领矿山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矿山行业的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贡献核心科技力量。团队实力雄厚,汇聚了一批在矿山通信等领域兼具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与多家能源企业集团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及运营商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成功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工程应用-标准制定”的完整创新链条,有力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与落地应用。
03 煤炭行业煤岩组分分质及低碳清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煤岩组分分质及低碳清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始终立足西部,坚持扎根煤海,着力解决煤炭行业“卡脖子”技术问题、争做能源领域的“科技尖兵”。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项目、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等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60项,获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奖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5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获得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0余项。指导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竞赛奖20余项,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奖10余项。研究中心积极宣传选煤科技工作者百折不挠的感人事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科技创新引领煤炭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七 第五批师德示范工作站(培育)
01 人工智能科教融合专业实验室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科教融合专业实验室团队共16人,含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博士学位占70%。秉承以立德树人为教师根本任务,不断迭代教学改革创新,建设特色鲜明的智能信息处理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成果奖等荣誉。团队聚焦“人工智能+工业场景”应用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级等纵横项目38项,发表国内外论文80余篇;在煤矿企业智能语音调度、石英坩埚工业视觉检测等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机器视觉等课程案例库,近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5项、省级奖30余项。加强科教融合基地平台建设,联合美林数据等企业共建3个实训基地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
02 工程图学教师团队

工程图学教师团队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83%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团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在教学、科研和学科竞赛等环节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取得了团队建设和学生成长的双丰收。团队开设有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微专业,建设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校级一流课程各1门,获陕西省优秀教材1部。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陕西省和西安市科技计划4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6项,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3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
0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煤炭行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校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2014年获陕西省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2018年通过工程专业认证,2025年入选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近5年建设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精品课程1门,获教学成果奖8项,主编教材2部,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煤炭行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40余项。团队瞄准材料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14项,完成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
04 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

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是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素质强、潜心教书育人事业的优秀教师队伍,是第五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团队,获批建设陕西省一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团队成员曾获陕西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课程育人教学标兵、西安科技大学教学新秀、西安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教师、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持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所在专业网络工程入选2025年软科排名A类专业。近年来,团队聚焦云计算、网络安全和物联网应用开发三大培养方向,较好适配社会需求,有力推动了毕业生就业。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在学校计算机类专业中排名领先。
05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师德规范。全体教师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互联网+、地学大数据等元素融入教学,探索教书育人新路,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地下水系近年来共主持教学及科研项目百余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项14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取得专利四十余项。教师长期扎根西部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线,多位教师代表荣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表彰。
06 智能通风技术研究所

通风安全技术研究所团队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主要从事矿井智能通风与灾害防治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团队围绕智能通风、灾害智能预警等核心方向,服务国家矿山安全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团队成功实践了“高校+现场”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获得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陕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多项厅级以上教学奖励,出版了《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入选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和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系列教材,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安全工程教学的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