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
和第四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我校“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
入选第三批认定名单
“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
及智能通风教师团队”
入围第四批创建名单
他们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
01 团队介绍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在来兴平教授带领下于2023年入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团队创建示范以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黄大年精神为指引,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为抓手,扎根西部,能源报国。团队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2人,高级工程师2人。面向西部煤炭资源开发主战场,六十年来秉承“迎难而上,求真力行”的团队精神,服务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获省部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完成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等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30余项。
02 主要事迹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刘听成、吴绍倩、陈志学等共和国第一代采矿教育专家创立。团队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人格与学术魅力交辉,师者与学者风范相映。历经六轶,四代相传,为我国西部地区煤炭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团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三全育人”,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传承 “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西部,能源报国,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践行教育家精神
能源报国做表率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3年以来,以团队教师为主体的党支部获批第三批陕西高校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学校党建双创“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获批学校师德示范工作站、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团队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先后涌现出 “三秦英才特支计划教学领军”赵兵朝、“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领军先进个人”解盘石,“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单鹏飞、“全国煤炭行业青年岗位能手”郎丁等一大批师德师风高尚,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团队负责人为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班主任,该班29名毕业生中,22名学生在矿业工程学科继续深造,就业的7名学生均与煤炭行业龙头企业国家能源集团、陕西延长石油等签约,彰显了新时代西科青年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锚定目标促教改
顺应时代育新人
团队应绿色开采而为,顺智能开采而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以来,团队获批教育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项,省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新工科正高组二等奖1项,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3门;学生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斩获全国特等奖1项,荣获“全国采矿作品实践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比赛一等奖10余项,以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为例,学生竞赛获奖率100%、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100%、考研深造率75.86%,学生培养成效显著。
面向西部主战场
科技赋能兴矿业
从“新”出发,向“质”而行,团队教师坚持科学原创,聚焦科技创新,面向我国西部煤炭资源开发主战场,服务西部煤炭绿色开发。充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创新性打造“碳中和深地储能实验室”,围绕“煤炭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煤矿区废弃油井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大宗冶炼-煤基固废协同处置”、“煤矿动力灾害与防治关键技术”等领域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2023年以来,团队成员作为主要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批优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40项,团队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科研项目鉴定20项,其中国际领先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
甘为人梯护桃李
托举青年建功勋
关爱青年,服务青年,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干事创业的领头雁。教师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团队立足陕西煤炭资源禀赋大省的区位优势,依托学科优势强化特色,参与陕西省“秦创原”孵化建设,与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开展交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以来,团队教师中70%承担班主任工作,4人获评“最关心关爱大学生就业”先进个人,2024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3.2%,70%以上到煤炭行业工作,60%以上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发展。团队教师20余人受聘各级政府和企业咨询专家,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一线积极提供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团队教师撰写的“陕西省采煤沉陷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被中共陕西省委相关部门采纳,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西部矿山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300余项,助力企业实现新增产值近50亿元。
星火相继一脉承
外引内培开新篇
团队负责人来兴平现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职称、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团队形成“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帮扶结对、相互成就”的人才引培机制。2023年以来,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省部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新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级人才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三秦英才特支计划”“教育部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17人,晋升教授3人,副教授12人,人才建设成效明显。
党建赋能强队伍
矿教协同育新人
团队自2023年创建示范以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黄大年精神为指引,以师德师风、教学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一支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西部矿业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攻克了多项制约煤炭行业技术发展的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扎根西部、能源报国的时代新人,支撑了西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及智能通风教师团队
01 团队简介
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及智能通风教师团队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致力于培养“扎根西部、能源报国”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矿井瓦斯防治与智能通风领域的创新发展。团队在李树刚教授带领下,将前沿科研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于教学全过程,主编或参编多部规划教材,建成多门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荣获国家特支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称号及荣誉。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煤炭企业技术骨干。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100余项,获批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团队,牵头建设了“西部矿井瓦斯智能抽采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获省部级及全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0余项,科研成果在全国多个大型煤炭基地实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02 团队事迹
西部矿山煤与瓦斯共采及智能通风教师团队,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我国矿山通风安全学科创始人侯运广、留美博士常心坦(西安科技大学原校长)等共和国第一代矿山安全教育专家创立并传承。第三代负责人李树刚带领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聚焦国家煤矿一线重大安全难题,瞄准矿山安全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育教学及科技创新队伍,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培养了一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扎根祖国西部的时代新人。
坚持立德为先
以身示范铸就崇高师魂
团队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弘扬“西迁精神”和学校“胡杨精神”,将良好师德师风融入教学科研服务全过程。积极担任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开展“教授专题日”“师生联合社会实践”等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仁爱之心融入其中,形成师生互相激励的良好氛围。
国家级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李树刚带领团队,以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精神为指引,弘扬教育家精神,定期开展“学黄大年、做‘四有’好老师”专题学习,坚持以师德建设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支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家水平评估中两次进入A类,依托首批师德涵养基地,建成陕西高校省级辅导员示范工作室等师德示范平台,创新开展“教授面对面”“师生联合社会实践”等活动,成员获批全国模范教师、煤炭行业教学名师、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带头人、陕西高校德育先进个人、煤炭行业五四青年奖章等一批先进模范。
坚持教学为本
精心培育安全领域英才
团队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专业+思政”“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嵌入教学设计,将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全国最美应急工作者杰出校友事迹等贯穿教学,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筑牢育人根基,《安全学原理》《应急管理概论》等获评省级思政示范课。
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优秀教材3部,获批国家一流课程4门,建成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提出“通识+专业+行业”安全工程专业育人新模式,开发“微课题-综合实训-创新竞赛”阶梯式实践体系,学生100%参与学科类竞赛,近5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奖21项。
坚持科技为民
深入矿山践行安全至上
团队教师主动对接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构建“大师引导、梯队协同、跨域联动、协同攻关”科研攻关模式,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瓦斯精准抽采理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智能通风原理等前沿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获批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陕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近5年团队累计承担科研课题10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6项、省部级课题12项,科研总经费1.21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471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授权国家专利100余项;获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研发的瓦斯智能抽采调控平台、煤矿通风智能决策系统等在20多家煤矿企业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积极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承办世界矿山通风大会并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6年,主办全国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高峰论坛(2024)、第二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坚持科技转化
构建地方行业科创高地
依托国家A类学科优势,聚焦国家煤矿特别是西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深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咨政服务、科学普及、人才培训等领域,赋能煤矿安全与行业发展,建设煤炭企业“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参修应急部《煤矿安全规程》,主持承担陕西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事业、煤矿安全等21个“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十五五”规划,制定《陕西省安全与灾害防治责任制建设指南》等12个标准规范,参编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领域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服务于中国煤炭学会等28个国内外学术组织。
承担原国家安监总局、应急管理部集中调训任务,培训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型国企的各级领导干部5000余人,为行业强化了人才支撑。研发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通风管控系统,建立了智能导引式通风管理新模式,解决了通风系统“测不准”“算不准”“调控难”“溯源难”等技术难题,在陕煤集团等骨干煤矿推广应用,辅助30余对矿井通过国家及省级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入选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科学家+工程师”团队。
坚持精准帮扶
积极推进学生创业就业
团队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累进创新奖等竞赛奖460余项,多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学生创建北京学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团队教师将牵头的国家级重点课题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带领学生深入煤炭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0%以上,考研率51%,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7%。近5年有18名博士、42名硕士和109名本科毕业生到新疆、西藏、内蒙等边疆地区工作。培养出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全国“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刘小术、“山西省劳动模范”汪进宝、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矿长宋录生、全国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生生唐洪等一批先进典型。
坚持团队协作
打造国际领先科技平台
团队以打造一流创新团队为目标,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打造西部矿井瓦斯智能抽采工程研究中心、西部矿井智能通风及瓦斯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助力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晋升A学科,位居全国前三,并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
团队成员协同发展,传帮带蔚然成风。李树刚教授当选世界矿山通风大会执委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矿业工程学科和第七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成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省中青年创新科技领军人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荣誉。







